实验室主任:宫雪非 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,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,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。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、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。 1993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,分别在2001年和2007年于南京天光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。曾短期访问西班牙LA PALMA岛天文台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,参加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。 主要从事天文望远镜结构设计与分析工作,研究领域包括大型望远镜镜面支撑系统、南极天文仪器与技术等。 曾负责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球面主镜部套研制,提出并实现37块1.1米六角形子镜倒挂支撑系统和全螺栓节点大望远镜镜面支撑桁架。 近年主要从事南极望远镜研究工作,负责我国第一台南极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结构设计与抗振运输工作,任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项目副组长,负责南极天文台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关键技术预研。 |
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概况
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,其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。实验室目前拥有固定成员51人(研究员17人,其中院士3人),在读研究生43人(博士研究生16人,硕士研究生27人)。 实验室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天文光学、天文仪器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一支结构合理的技术支撑队伍,他们作为骨干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中国科学院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,也承担了多项863计划、973计划相关子课题,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。包括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——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(LAMOST)的研制及维护,极大口径光学/红外望远镜关键技术预研,南极冰穹A施密特望远镜AST3的研制,南极2.5米KDUST望远镜预研等。 长期在天文光学技术领域的耕耘,使实验室具备了该领域国内领先的科研水平。实验室研制的多种大型天文观测仪器,已成为国内天文学界获取观测资料的主要来源;LAMOST望远镜在巡天、光谱获取方面的观测能力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,助力了我国天文学的科研产出。对极大口径望远镜的技术攻关,使实验室在未来天文光学技术领域的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。南极望远镜的研制更是开辟了天文光学技术领域新的研究方向。 经过多年的积累,实验室已配备了一套全面而先进的仪器设备,如:3.6米环抛机、4D干涉仪、动态干涉仪、1.6米蒸发镀膜机等;实验室也具备很强的仪器设备研制能力,新研制成功的离子束抛光设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。实验室为天文学与制造技术的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,同时致力于鼓励创新性的、 交叉性的新研究,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。 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总体目标与学术方向: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,以解决天体物理学重大问题所需的关键技术为目标,在天文光学技术领域开展新概念、新方法、新技术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。实验室围绕光学/红外望远镜新技术,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,太阳望远镜及其新技术,高精度大口径天文光学镜面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。重点培育天文超高分辨探测成像,极端环境和空间天文光学技术,大口径天文和空间光学先进制造技术三个研究方向。 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实施由研究所领导、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。组织框架如下: 实验室主任:宫雪非 学术委员会主任:崔向群 学科组: 1、光学/红外望远镜新技术 |